蚂蚁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48章 曹叡

第648章 曹叡(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之后张郃大破蜀军,蜀军退回汉中,三郡得以平定。随后,曹叡按照战功给各将士予以封爵增邑。九月,曹休与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开战,魏军战败撤退。

十二月,诸葛亮再次北伐,包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人带兵阻拦。

同时辽东太守公孙恭的侄子公孙渊谋夺其位,朝廷为稳定后方,只能任命其为辽东太守。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犯天水,司马懿领兵前去抗击,直到七月,蜀军才退回。

太和六年五月,本依附魏国镇守边陲的鲜卑族首领步度根与反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私通,与边防守军展开大战,魏军溃败,步度根乘机与轲比能合兵侵扰魏国边境。

曹叡于是命秦朗率军征讨,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漠北。之后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叛降,随后叛军被司马懿部将胡遵击溃,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也表示愿意归降魏军。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军驻扎在渭南,与司马懿在渭水形成对垒之势。”

“曹叡对此表示只需据守挫杀蜀军锐气,便不会让蜀军如愿,最终他们自会退兵。”

“五月,孙权带兵向新城发起进攻,又派将军陆议、孙韶各带人马分别进入淮河和汉水。”

“吴军围攻新城多日也未攻下,曹叡认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决定亲自率兵前往。”

“孙权听说后率军撤退,陆议、孙韶也随之撤退,吴军攻势全部瓦解。”

“同时蜀军也多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只是闭城不出,直到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

“景初元年七月,公孙渊不听曹叡诏命,率部反叛,自封燕王,朝臣都认为军费难以维持,无法战胜。”

“但曹叡坚持派司马懿前去,最终于次年七月被其平定。”

“曹叡即位有四位权臣辅政,陈群外,曹真、曹休与司马懿均握有兵权。”

“曹叡为了收拢权柄,将握有兵权的三人借由战事多次调离中央,降低其在都城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曹休、曹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曹叡成功收揽权柄,从而集中政权。”

“此后曹叡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疏劝谏曹叡大兴土木,但曹叡都不予理会,且政令依旧贯彻实施。”

“学者侯诗璇认为可见曹叡能够充分行使皇帝职权,有效稳定了曹魏政权。”

“曹操始在王府设置秘书令,职责为典尚书奏事,曹丕即位后几经更改,最终改为中书令,使中书成为独立机构。”

“曹叡时期,中书职权进一步扩大,以亲信官员任职,诏令能够及时下达执行,有时以密诏形式,不通过尚书而直达州郡与边将沟通,保证了统治者的政令执行效率。”

“中书实质上承担了皇帝秘书的职责,成为皇帝亲信,对其权力有所扩张。”

“但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后果。曹叡在无法确定政务处理方法时会向近臣求教,“这导致近臣能对某些政事提出意见,从而影响皇帝的决策,威势更胜。”

“魏明帝喜好营建宫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

“同时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时方营修宫室”上书认为“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

“但此时明帝尚能听从,自青龙三年之后,魏明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书予以劝谏,史载“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但明帝都不予理会。”

苏轼:汉献帝时期便已出现初具规模的《汉律》,但由于过于繁杂且不适合当时魏国国情,因此需要改定新律,在曹操及曹丕时期都未有大变革。

曹叡即位后一直关注刑狱案件,曾下令删减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用钱财赎罪;

减少鞭杖刑罚,以免屈打成招。地方官吏及百姓的上书都会认真审阅,予以处理。

后来曹叡命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给事黄门侍郎韩逊、议郎庾嶷、中郎黄休、荀诜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

《魏律》以汉九章律为基础,结合魏国实际情况增加了《劫掠》等九篇,《汉律》中不合时宜的律法被删除。

学者侯诗璇认为这使《魏律》能够更便捷,得到更好的执行,《魏律》也成为后世刑律编撰的基础。

曹叡喜好文学,他即位后曹魏政权已逐渐巩固,关于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曹叡便下令建设崇文馆,将以前附庸在诸子的“文学”“文学掾”等官职,发展成具有相对独立资质的“崇文馆”,用以安排擅长撰写诗赋的人。

崇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学之士设立的专门机构,它的设置是曹魏三祖爱好文学的制度性产物,亦是曹魏政权对文章人材笼络的一种手段。

崇文观聚集了当时最为广泛的文学之士,为正始文学的来临打下了文学的储备和基础。

在后世的各个王朝中,也相继建设了类似崇文馆的文馆,如唐修弘文馆,宋改昭文馆,清设弘文院等,学者张丽峰认为这对中国文学有着巨大贡献。

东汉末年太学废弛,曹丕时期恢复了太学制度,并制定了太学考试的细则与博士。

但没有规定太学学生的入学资格,太学博士的地位比之汉代也有所降低。

景初年间,曹叡下诏重新任命经学博士,荣宠诸人,以期提高博士地位,改变东汉末年以来儒学衰败的局面。

但数年后,高堂隆等人相继去世,学者遂废。现代学者侯诗璇认为曹叡重视中央集权,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并且重视太学发展,但终曹叡一朝,太学制度未能有较大发展与改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