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待替换(八)(2 / 2)
但朝廷对征台灭郑,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一部分反对动用军队征台,以为刚刚平息吴三桂之乱,天下初定,不宜再开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对武力统一台湾,以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尤力.他断然说:“台湾断不可取!”还有一些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有些甚至怀疑施琅的忠诚,断定他征台湾,“必叛”无疑。以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为主战代表,力主趁机攻取台湾.永绝后患。他们力保施琅可当大任,因为他与郑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况,又有谋略,威震海上。康熙帝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终于决定下达了进军台湾的命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委以全权,统率大军取台湾。 [15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3]
驱逐沙俄
清军入关后,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中国领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今黑龙江爱辉县)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145]
中国军民保卫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俄将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被清军击毙,俄军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的领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