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2 / 2)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五百八十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
中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
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九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
现在是二月,但是姬长安知道,自己得预防几个月之后可能会到来的黄河洪水了。
黄河早先并不叫“黄”河,而是叫“河”。
“河”被称为“黄河”,就是由于河水的颜『色』变了,所以黄河就姓了“黄”。
“黄河”的名称始于东汉,但是不是说河水在此以前就不黄。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已有文字记说河水不清了.。
不过汉代时河水的黄『色』变得更引人注目了,以致人们用“黄河”来称呼它,这个时候黄河的含沙量有了显着增加。
如在汉朝中期有位大司马史叫张戎(字仲功)的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还没有人说过的现象。
在前汉中期以浊流闻名的是泾水,在汉武帝时“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在那时引泾水来灌溉农田,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泾水和渭水流域,是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
而随着这种开发,原始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致使河水愈来愈浑浊,大概发展到东汉时期变得显眼,从而有了“黄河”之名。
从历史记录来看,自从黄河混浊以后并非总是混浊,它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所谓的“河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