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嘢有蔓草 > 第12章 一叶知秋

第12章 一叶知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原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鉴赏最难在于对诗的解读和翻译。其中,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是《大雅·文王》一篇。朱熹认为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赋”的手法。此诗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成功地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技巧,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形象地把剥削者比作又肥又大的老鼠,表现他们贪婪成性、油滑狡诈,而要去寻找他们理想中的乐土。全诗三章,每章八句,纯用比体,寓意较为直白,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唱三叹之妙。

《诗经》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古人的生活面貌、思想情感,为后人了解过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第一手资料都是最真实最原始最有价值的,由于新闻的时效性,可能导致第一手资料会过时,但《诗经》的记载从没过时。杜蔓认为《诗经》内容庞大,感慨颇多,时读时新。

《诗经》里关于祭祀的记载也很多,比如《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古人非常崇敬祖宗,祭祀是一件大事。祭祀之后会一起分食供品,也叫胙肉。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大王在祭祀大典后分食胙肉,而当时的烹饪技术并不发达,用青铜器白灼的猪肉、牛肉、羊肉,有股骚味,又腥又擅。此外,我们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中,多次看到乾隆赐纪晓岚和侍卫一样吃胙肉,也是祭祀的供品。

杜蔓心里想着古人的生活真是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社会问题也自古有之,只不过每个时代都不相同。以史为鉴,一叶知秋,古人诚不欺我。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