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朱衣丹帜(1 / 2)
第161章 朱衣丹帜
一场大战,激战数个时辰是常态。
但人的体力有限,战士也绝不可能在其间一直打打杀杀。
一方面,对决两军都会通过队列进退,让战士轮番上阵,令部分人得到休息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两军激战一番后,回到对峙时,将帅也会抓住机会,让战士们吃食,饮水,乃至如厕。如何不让敌人借此抓住战机,就考验主帅的控场水平了。
裴璩军虽然转攻为守,但仍未能建立起坚固的阵地。构造阵地,亦需消耗战士的体力。
黄巢当机立断,登上高车,亲自擂鼓,草军战士车骑步相夹,向敌阵如潮水般攻击过去。
镇海军也排成了齐整的阵列应对。
总体上,第一线为弩手,第二线弓箭手,第三线步兵阵线,第四线预备步兵与骑兵,第五线亦为预备步兵。
大阵后方,鼓点如雷,震动山川。
裴璩所练战士,作战节奏,甚有章法。敌进一百五十步内,弩手开始射击;敌军进六十步,弓箭手开始射击;敌军进二十步以内,弓手后退,弩手罩上披膊,持陌刀冲击,第三线的步兵本阵也开始反冲锋。此时四五线的两列步兵和骑兵原地不动。
但面对黄巢训练出的草军勇士们全力冲锋,裴璩虽布阵森严,还在地面上插了木桩阻敌,仍被打得阵势颤动,摇摇欲坠。
厚实的本阵步兵队,显然无法有效打击草军攻势,只得马上后退。镇海军步兵预备队迅速迎上,与本阵步兵交换位置,同时骑兵冲上去两翼冲击。
裴璩的排兵布阵,承自国初李卫公李靖。平心而论,安史之乱后,大唐各地军备,普遍大不如前,这时还能布出卫公军阵的将领,都堪称长于将兵的良将。
卫公体系,相当强调以步兵和弓弩手消耗敌锋之后,使用精骑凌蹈击溃。
但镇海军地处江东,骑兵并不强,且黄巢军拥有熟练的对付骑兵手段。
滚滚前行的战车,虽是盐车改装而成,但覆上铁皮,就如同一座座的钢铁堡垒。
盾手举起半人高的大盾,和长枪手互相掩护,稳步推进。
作为草军悍将的孟楷和朱温,也在此时率领骑兵左右冲锋,以压制川流而出的敌骑。
黄巢亲自擂鼓激励,草军将士人人争先,气势如虹。几个时辰的对战下来,打得裴璩军且战且退,阵势终于出现了崩坏迹象。
纵然是精悍的宣润弩手,也难以抵挡草军的推进。他们哪怕近战时也能凭借陌刀对敌,但面对冲击而来的草军长枪手,终究有一寸短一寸险的劣势。
“奇怪了,裴璩老贼一开始打得我军差点溃退。结果我军奇袭失败后,直接正面强攻,反而取得优势,这是什么缘故”
跟在朱温马后疾驰的霍存疑惑问道。
由于此前朱珍中箭受伤,霍存终于又获得了指挥骑兵的机会。
“镇海军一开始就全军出击,而我军尚未完全从行军阵列转换为作战阵列,真正应敌的只是先头部队而已。而林言郎君奇袭虽然失败,这段时间我军也展开了阵势,能够像现在这样,拉宽正面攻敌。”
不待朱温说话,骑着匹小马的葛从周已给出了答案,而后瞧着朱温:“都将,从周说得对么”
朱温露出激赏目光,十三岁就有此见识,不愧是明教翼王葛简之子。
用兵的才干,其实没法世代相传。但葛简仅此一子,身为沙场宿将,他这十年间即使务农为生,也没少教葛从周兵机战策。
这样的言传身教,对于葛从周当然大有助益。真正经过实战磨砺,军事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不过葛从周毕竟还年纪幼小,身体都没长全,在战场上仍得朱温放在身边看顾。不然若出事了,又怎对得起葛简临终托孤之意。
霍存见识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不由讪讪地有些尴尬。
激战已由正午到薄暮,但由于两军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崩溃,伤亡都很有限。
轮番作战与对峙时的休息,也让双方战士都保存着体力,瞧上去能继续对攻到晚间。
不过,许多人在夜晚视力不甚好,晚上指挥的难度也会大得多。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尽可能避免夜间会战。
因此,草军决意在日落西山之前,再发动一次全面冲锋,力求这一波把镇海军彻底打垮!
激战在第一线的朱温,隐隐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被弓矢射杀的我军士卒多了点,比死于弩箭的还多。”
田珺大喇喇地一甩手中蛇矛,将一名对冲过来的骑兵挑翻马下:“这有什么奇怪的,敌军弓箭手本来就比弩手多得多。宣润弩手再精锐,能杀的人也有限。”
田珺说的话也有道理。
但朱温总觉得有些古怪。
这种危险的气息,令他感到些许熟悉。
草军前锋的战车和步兵队,已协同着再次与敌人厮杀在一起。
步卒能徒手或用武器拆毁镇海军所设的鹿角等障碍,利于战车向前冲锋。
战车比骑兵移动缓慢,反而更利于步兵跟上其节奏。
面对黄巢的车战之法,裴璩仍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之术,只能拼着伤亡,以守势在草军猛攻下苦撑。